證券借貸誕生于19世紀的英美,最初主要用于防止證券交割失敗。20世紀70年代后,證券產品種類日益豐富,交易策略日趨復雜,證券借貸作為套利、做空以及對沖衍生品風險的重要工具,得到迅速發展。90年代以來,大型托管銀行開始發展離岸證券借貸業務,國際證券借貸市場快速成長,成為現代金融市場的基礎性機制。2008年金融危機后,歐美證券借貸市場出現了新趨勢:監管機構更加重視證券借貸的信息披露與風險控制;電子化證券借貸平臺的市場份額迅猛增長;第三方擔保品的集中管理模式得到廣泛運用;大宗經紀交易商承擔起轉移證券借貸風險和匹配借券期限的功能。系統研究總結歐美證券借貸市場的變化情況,了解證券借貸市場的主要參與機構、交易基本環節和電子平臺的最新發展,有著重要借鑒意義。
一、歐美證券借貸市場的發展情況
證券借貸最初是作為托管服務的一項內容,用以降低證券交收的失敗率。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證券借貸作為后臺業務,處于資本市場活動的外圍。80年代后,隨著期權定價模型的廣泛應用,場外市場衍生品交易大幅增長,以賣空和套利為目的的策略性交易需求增大,證券借貸活動頻繁,證券借貸業務逐漸從后臺操作活動演變為前臺投資業務。90年代開始,證券借貸業務開始從成熟市場向新興市場拓展,部分全球性托管銀行、證券交易商開始發展離岸證券借貸市場,推動了證券借貸市場的全球化發展。根據金融信息服務商麥蓋提(Markit)公布的數據,截至2007年底,全球范圍內的證券借貸余額已達到約3.52萬億美元,其中債券借貸余額為2.08萬億美元,股票借貸余額為1.44萬億美元(包括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機對證券借貸活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沖擊。金融危機中,證券借貸所遭受的風險主要與現金擔保品的再投資有關,部分金融機構使用證券借貸所收取的現金擔保品,投資于次級抵押貸款等資產,造成巨額虧損。金融危機后,證券借貸業務規模出現明顯萎縮。截至2012年10月份,全球范圍內證券借貸的規模約為1.69萬億美元,大約只有金融危機前的一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對沖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降低了杠桿水平并調整投資策略。據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統計,英國境內對沖基金從大宗經紀交易商借入證券的杠桿比例已降至1.3倍,低于2007年最高時期的1.92倍;對沖基金更多地選擇期權或期貨等杠桿型產品實現賣空和對沖,對證券借貸的需求相應降低。二是證券持有者對于出借證券的態度日趨謹慎。證券持有者開始意識到,出借證券活動中存在借券方違約風險、現金擔保品再投資風險和非現金擔保品的流動性風險等,紛紛要求證券出借方對證券借貸中的交易達成、擔保品管理、運營操作等各環節進行更全面的盡職調查。
與此同時,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歐美金融監管當局認識到賣空監管和信息披露的極端重要性,強化了對賣空監管的立法;證券借貸參與各方在實踐中優化了證券借貸模式,證券借貸市場電子化和集中化發展趨勢變得更加明顯。
第一,監管機構對證券借貸實施更加嚴格的監管措施。2009年6月,國際證監會組織發布《股票賣空監管規則》,強調對證券借貸中交易結算的管理,并要求加強對賣空行為的信息披露。雖然各國對證券借貸的監管仍處在探索中,但強化證券借貸監管是一個普遍趨勢。對證券出借比例,2012年,歐洲證券市場管理局(ESMA)發布指導,針對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和歐盟可轉讓證券集合投資計劃(UCITS)的投資經理出借其所管理的證券的行為進行規范。在該指導發布之前,投資經理可獲得的一定比例的證券出借收益。投資經理為了獲得更多的出借收益,盡可能多的出借證券,忽略了證券出借的風險管理。指導發布后,要求投資經理將出借證券所獲得的收益扣除運營成本后全部返還給投資者,降低了投資經理過度出借證券的意愿。2013年1月份,美國紐約州保險部門向其成員發布指導,建議其成員將出借資產的比例控制在總資產規模的5%以內。
第二,電子化證券借貸平臺的市場份額迅猛增長。證券借貸業務自動化程度日益提高,與普通證券交易的電子化、程序化的趨勢相一致。集中式的電子證券借貸平臺不僅降低了證券借貸參與者的信息搜尋成本,便于借貸雙方迅速達成并執行交易,也提高了借貸交易的透明度,有利于監管機構獲取全面的證券借貸信息,為實施監管政策或措施提供支持。根據國際金融市場研究機構賽迅咨詢公司(Celent)的統計,2006年應用電子平臺進行交易的證券借貸業務市場份額已達到10%,到2009年這一比例增長到20%。初步估計,2012年電子借貸平臺的市場份額已達三成。
第三,第三方擔保品的集中管理模式得到廣泛運用。金融危機后,新監管規則要求加強對場外交易中擔保品管理的信息披露,由第三方擔保品管理機構(Tri-party collateral agent)集中管理擔保品被廣泛采納。歐洲和美國主要的第三方擔保品管理機構主要包括紐約梅隆銀行、摩根大通、明訊銀行和歐洲清算。他們運用成熟的技術系統,實現了擔保品管理的標準化和自動化,并降低了借貸雙方的對手方風險和操作風險。更重要的是,第三方機構可集中管理和分配不同證券交易所和不同證券市場的擔保品,在保證擔保品安全并不占用更多資源的前提下,方便了出借方和借券方,實現了交易機會的最大化。
第四,大宗經紀交易商承擔了轉移證券借貸風險和匹配借券期限的功能。對沖基金都是證券借貸市場的主要借券方,但其追求絕對收益、投資于高風險產品,且資本運作經常處于高杠桿高負債的狀況,使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證券出借方不愿以它為交易對手方。同時,借券方希望能夠固定借券期限以按計劃實施賣空策略,但證券出借方為了降低證券市值下跌的風險,通常要求能隨時召回出借證券。金融危機后,大宗經紀交易商大量涌現,充當借貸雙方的交易對手方,滿足借貸雙方的需求。一方面,大宗經紀商交易商從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機構借入證券,為對沖基金提供證券頭寸融資、證券借貸、賬戶管理、清算交收和風險管理等服務,承擔轉移證券借貸中信用風險的功能;另一方面,他們利用自身可調度證券規模較大的優勢,向出借方以開放期限借入證券,向借券方以固定期限出借證券,自動匹配證券出借方和借券方的借貸期限。
二、歐美證券借貸市場的主要參與機構
歐美證券借貸的參與機構包括出借方、借券方、中介機構和提供清算交收服務的相關機構。
(一)出借方
證券出借方主要是長期持有證券的養老基金、保險基金、共同基金和證券交易商等機構投資者。影響出借方出借意愿的主要因素有兩方面:一是為了抵消證券托管和管理費用,二是為了尋求更高的組合收益。出借方根據其持有證券的品種、數量、投資策略,進行出借決策。另外,不同出借方對于交易對手方的信用審核、擔保品范圍要求等各不相同。
(二)借券方
借券方一般為證券交易商、對沖基金和投資管理公司等,證券借貸主要是為了滿足以下幾方面的目的:
1.滿足證券交割需求。在歐美證券借貸發展史上,確保證券成功交付是形成證券借貸市場的最大動力。證券借貸可避免證券交割失敗、提高結算效率。為此,許多證券存管機構與客戶簽訂協議,約定客戶存管的證券可用于證券出借。當因證券交割產生借券需求時,系統能自動檢索到符合條件的出借方,并按一定比例將證券出借給借券方。
2.建立空頭頭寸。很大一部分市場投資者會利用證券借貸進行賣空交易。他們先行借入價格高估的證券,再通過證券交易所賣出,在價格下跌后再買入相同份額的證券,歸還并賺取買賣差價。
3.滿足套利交易需要。投資者的套利組合,通常在做多一種或一籃子證券的同時,做空相關證券。例如可轉債套利交易(Convertible arbitrage trading)、配對交易(Pairs trading)和指數套利交易(Index arbitrage trading)等。為了滿足套利交易中做空的需要,投資者會借入相關證券。
4.滿足做市需要。在歐美這些成熟的證券市場,做市商向客戶提供雙向報價,在自有證券不足時,做市商需要借入證券以滿足客戶的買入需求。對于股本較少、流動性較差的股票,某些做市商為確保能夠及時借到證券,會與證券出借方簽署排他性借券協議,即出借方的證券賬戶中若有借券方希望借入的證券,應優先出借給該借券方。
5.賺取利息收入。借貸交易雙方,借券方持有現金,希望投資賺取穩定收益;出借方持有證券庫存,但需要資金。持有證券方將證券出借給現金持有者,進行融資,并支付融資利息。此類證券借貸實質上是一種融資活動,表現為回購交易的形式。
6.實現稅收套利。在對于特定投資者有相關稅收抵免政策的國家,例如意大利、德國、法國,投資者能夠利用證券借貸實現稅收套利。如果證券持有者需要對股息納稅,那么可以將證券出借給無需對股息納稅的借券方,實現避稅的目的。在歐洲,有較大比例的股票借貸交易是出于稅收套利的目的。在上市公司派發紅利的高峰期,股票借貸交易帶來的日均收入大約是其他時間的5-6倍左右。
7.紅利再投資套利。在證券發行人提供給股東現金分紅或低價配股的選擇權時,指數基金等證券持有者僅能選擇現金分紅,而無法選擇低價配股權。在這種情況下,證券持有者可將證券出借給那些能夠進行低價配股的借券方,獲取相應的收益。
(三)中介機構
在證券借貸市場中,出借方、借券方一般通過中介機構達成借貸交易。中介機構主要提供交易撮合、交易對手方信用評估、交易后續事項處理、擔保品管理等服務。根據所提供的服務類型,中介機構可分為代理中介機構、一級中介機構和第三方擔保品管理機構三類。
1.代理中介機構(Agent intermediaries)。代理中介機構提供代理出借服務,但自身并不持有證券庫存,出借方和代理中介機構分享出借證券的收益。代理中介機構,將多個出借方所持有的證券集中成較大的證券池,帶來規模經濟效應,顯著降低了運營成本。歐美代理中介機構主要包括托管銀行、資產管理機構和第三方代理出借機構。前兩者將證券借貸作為向客戶提供的多項服務之一,第三方代理出借機構則專業從事證券出借服務。
(1)托管銀行:許多托管銀行已將證券借貸作為托管服務的一項核心內容,代理證券持有者審核借券方信用,與借券方就證券品種、費率、擔保品范圍及擔保比例等借貸條款進行談判,并提供擔保品管理的服務。托管銀行開展證券借貸業務具有很多優勢,他們擁有豐富的客戶資源,全球的市場經驗,強大的技術系統,高效的擔保品管理能力,并為客戶提供違約保險等服務。
(2)資產管理機構:證券借貸業務已演變成為前臺業務。除可為出借方帶來出借收益外,對現金擔保品的再投資也可帶來額外的收益,因此可將其視為一種資產管理業務。實踐中,歐洲的多數資產管理機構都為出借方提供證券出借的代理服務。
(3)第三方證券借貸專業代理機構:隨著證券借貸業務的競爭日益加劇,出現了專門從事證券借貸業務的第三方代理中介。第三方代理中介一般為大宗經紀交易商或跨國銀行的一個部門,也可以是獨立的機構。其所提供的服務比托管銀行更為靈活,可為有特殊券種或特殊證券組合需求的客戶提供私人定制服務。
2.一級中介機構(Principal intermediaries)。一級中介機構向出借方借入證券后,再出借給借券方。與代理中介機構不同,一級中介機構自身持有證券庫存。
一級中介機構包括證券交易商(Broker-dealer)和大宗經紀交易商(Prime brokers)。證券交易商作為證券和資金供需雙方的中介,賺取息差收入。大宗經紀交易商則為對沖基金和其他另類投資機構提供證券頭寸融資、證券借貸、基金賬戶管理、清算交收、風險管理等一系列服務。
一級中介機構在證券借貸業務中主要有兩項功能:
一是轉移和承擔信用風險。證券出借方以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專業機構投資者為主,而對沖基金是證券借貸市場的主要借券方。前者通常不會選擇信用風險較高的后者為交易對手方。這時一級中介機構作為信用中介,先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借入證券,再將證券出借給對沖基金,承擔信用轉換的功能。出借方或借券方僅需面對中介機構一個交易對手方。
二是承擔期限轉換的功能。證券出借方在出借證券時,希望可以隨時召回出借的證券,以便在有利時機賣出證券;借券方則希望能夠明確借券期限,以便確定地使用借入證券,按計劃進行賣空策略。一級中介機構承擔解決這種期限不匹配矛盾的任務。他們從出借方以開放式的期限借入證券,又以固定期限的方式出借給借券方。其中,一級中介機構需承擔一定程度的期限錯配風險,即在借券方償還證券以前,出借方有可能提前召回證券。在這種情況下,一級中介機構需要使用自營證券或向外部借入證券以保證及時歸還。
3.第三方擔保品管理機構(Tri-party collateral agent)。出借方和借券方出于優化擔保品使用的目的,往往將擔保品管理外包給第三方擔保品管理機構。這些機構在市場、法律和操作實踐等方面更專業。與第三方證券借貸專業代理機構不同,第三方擔保品管理機構并不介入到出借方和借券方正常的借貸交易協商中。借貸雙方在協商達成借貸交易之后,將后續的清算、擔保品估值、公司行為處理、追加擔保、擔保品替換、以及整個借貸周期的擔保品報告等事項,移交給第三方擔保品管理機構處理。此類業務模式下,借貸雙方需同時與第三方擔保品管理機構簽署服務協議,約定擔保品范圍、擔保比例要求等事項。
(四)清算交收服務提供機構
過去,證券借貸的清算交收大多通過出借方的托管銀行進行。出借方與托管銀行事先協議確定清算交收的時間。在大部分托管銀行的清算交收系統中,證券借貸以“純券過戶”的方式交付,辦理證券交割過戶時不需要提交擔保品。這導致擔保品的提交與證券借貸的結算交付相對分離,即擔保品的提交可能是在另外一個市場或時區,通過另外一個清算交收系統進行,有可能出現出借證券已劃付而擔保品未收到的風險。
現在,證券借貸主要通過中央對手方(CCP)清算機構進行,并采用凈額結算的方式。在中央對手方的清算方式下,參與人無需對每個交易對手方逐一進行信用風險檢驗,降低了交易對手方風險,也降低了市場整體的系統風險。例如,美國期權清算公司(Option Clearing Corporation)為結算會員提供場外市場證券借貸的清算服務,同時,也為通過自動報價系統平臺(AQS)進行的證券借貸交易提供清算服務;在清算完成之后,再通過美國證券存管信托公司(Depository Trust Company)進行資券交付。在歐洲,兩大主要中央存管和證券交收機構歐洲清算集團(Euro clear)和明訊銀行(Clear stream),以內部轉賬的方式,為客戶在多國市場進行的證券借貸交易提供單一清算和托管渠道。此外,歐洲其他的中央對手方清算服務提供商,包括瑞士清算所(Six-x clear)、倫敦清算所(LCH Cleared)等,通過機構之間的合作為跨境證券清算建立了單一通道。
三、歐美證券借貸交易的基本環節
(一)證券借貸的商議和確認
傳統意義的證券借貸業務非常依賴借貸雙方的業務關系,大部分時候需要通過電話、傳真、談判等人工方式溝通協商。一般證券借貸交易由借券方發起。
協商達成口頭協議后,雙方通過紙質或電子文件的形式,對借貸交易的具體條款進行確認,主要內容包括:合約的起始和交收日期、借貸證券的品種和數量、借貸費率、擔保品范圍以及擔保比例要求、出借方和借券方的身份、銀行賬戶和證券結算賬戶等信息。借貸期內如果有重大變化(如更換擔保品或重新協定費率),須由雙方共同協商確定。
這種基于過去業務關系開展的人工協議借貸方式,搜尋成本高,市場效率低。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自動化的電子證券借貸平臺作為一種有效的技術輔助手段迅速發展并壯大起來。通過電子平臺進行的證券借貸交易,常見的模式為:借貸雙方將可供出借的證券信息和借入證券的需求發布到證券借貸電子平臺上,參與者可在線選擇交易對手方,并通過電子平臺的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或電話進行溝通,對費率以及其他細節進行商議。達成協議后,在平臺上執行交易。除上述方式外,電子借貸平臺一般還提供連續競價、招標、算法交易等多種方式。
電子借貸平臺的蓬勃發展與普通證券交易的電子化、自動化趨勢相一致。電子借貸平臺不僅匯集了市場各方的供需信息,提高證券借貸的運行效率,也便于進行跨境的證券借貸業務。此外,電子借貸平臺與借貸交易者的交易系統相連接,交易員使用同一前端界面即可進行操作。這種方式有助于交易員從投資組合的整體層面出發進行借貸決策。
(二)借貸標的
證券借貸的標的主要包括股票、債券、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等。根據證券借貸的供需情況借貸標的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流動性好、供給充足的證券,稱為一般擔保證券(General Collaterals,又稱為GC);另外一類是借入需求較大、券源供給較少的熱門券種或證券組合,稱為特殊證券(Specials)。歐美市場中,特殊證券的出借費率可高達到驚人的6000個基點。
此外,證券借貸標的既可以是單只證券,也可以是證券組合,托管銀行通常將一般擔保證券與特殊證券捆綁成證券組合一同出借,以提高證券池的整體出借收益和證券出借率。
(三)借貸期限
證券借貸的期限一般分為固定式和開放式兩類。其中,開放式期限可以因為出借方的提前召回或借券方的提前歸還而終止借貸。對于股票借貸而言,開放式期限比較常見。由于股票出借方以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為主,投資經理大多希望能夠保持可隨時召回所出借股票的權力,以便在市場行情變化時能及時賣出股票,避免損失。
(四)借貸定價
證券借貸業務中,借券方根據所借證券市值,按協議約定的費率向出借方付費。如果借券方以現金作為擔保品,那么出借方往往會將現金擔保品進行再投資,所獲收益扣除需返還給借券方的返傭后,其余部分為出借方出借收益的重要來源。對于通過代理中介機構進行的證券借貸,出借方與代理中介機構分享出借收益,不同代理中介機構的分割比例差異較大,主要由代理中介機構之間的競爭激烈程度決定。
在證券需求驅動的市場中,證券借貸的定價主要取決于標的證券的供需狀況,費率可能在100到6000個基點之間。在以融資需求驅動的市場中,定價一般參照政府證券回購所確定的基準收益率曲線,受當地貨幣市場情況影響較大。此外,借券方的信用狀況、出借方的稅賦狀況等因素都可能影響到證券借貸的費率。
(五)證券預留計劃
在實踐中,借券方會為未來可能借入的證券,要求出借方提前預留相關證券。通常,出借方會將借券方所預約的證券保留至下一交易日,下一交易日開市前,借券方會與出借方溝通,確認當天是否仍然預留該證券。
出借方對證券預留的收費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出借方對證券預留不收取額外的費用,如有其他借券方想要借入所預留的證券時,出借方會給提出預留的借券方一定時間內有效的優先選擇權,如果借券方選擇不借券,那么出借方會將相關證券出借給其他借券方;二是出借方對證券預留收取一定費用,預留期間,不會將相關證券出借給其他借券方。
(六)擔保品
借券方提交的擔保品分為現金擔保品和非現金擔保品。歐美市場中,擔保品價值一般為標的證券市值的102%至110%。整個借貸期間,借券方有義務維持擔保品價值在一定水平以上。當市場發生變化時,實際擔保比例低于協議約定的擔保比例要求后,借券方需及時補足擔保品,使維持擔保比例符合擔保比例要求;當擔保品市值遠高于協議約定的水平后,出借方允許借券方提取超額部分的擔保品,但提取擔保品后維持擔保比例需符合擔保比例要求。為此,借貸雙方或第三方擔保品管理機構必須對擔保證券和借貸證券進行逐日盯市。
1.現金擔保品。在美國,現金擔保品占證券借貸所收取擔保品的比例超過80%。其中,現金以美元為主,歐元、英鎊等貨幣所占的比重也不低。一般來講,提交現金擔保品和出借證券的行為同時發生。出借方通過將所收取的現金投資于混合基金或其他貨幣市場工具,獲得相應的投資收益。出借方需要按一定的返傭利率向借券方支付現金擔保品的利息,返傭利率既可是浮動利率的形式,也可是固定利率的形式。通常,返傭利率會掛鉤于某個基準利率(如美國聯邦基金利率(FFR)或倫敦銀行間拆出利率(LIBOR)),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或下浮一定基點。對于借貸標的為一般擔保證券的情況,返傭利率通常與基準利率水平一致;對于借貸標的為特殊證券的情況,返傭利率通常為負,即出借方不僅保留現金擔保品的投資收益,還賺取額外的利息,借券方要為特殊證券支付相對高的費用。
2.非現金擔保品。在美國,非現金擔保品以政府債券為主;在歐洲,部分出借方也接受國際債券或股票作為擔保品。對于非現金擔保品,出借方或代理中介機構通常要求借券方提前提交擔保品,以確保對證券借貸的全額擔保。出借方通常通過在托管銀行開立雙邊賬戶或第三方協議進行非現金擔保品的管理,前種方式運營效率偏低,后一種為多數市場參與者所選擇的方式,通常是由借券方負責支付第三方協議擔保管理的費用,并準備需要的相關法律文件。代理中介機構往往會根據清算和托管安排、提交擔保品的類型等,決定所選擇的第三方擔保品管理機構。目前歐美主要的第三方擔保品管理機構有四家,為紐約梅隆銀行、摩根大通、明訊銀行和歐洲清算。
(七)清算交收
在初始出借和證券歸還時,證券借貸交易需要進行兩次清算交收過程。初始出借的結算周期往往比同一市場普通證券交易的結算周期要短,這確保證券借貸能夠被用來防止證券交付失敗以及支持賣空交易。證券歸還的結算周期一般與同一市場中普通交易的周期相同。當出借方召回證券時,借券方有可能已將其賣掉而造成歸還失敗。
1.初始清算交付。借貸交易的清算完成后,可以計算出結算日需要實際交付的證券和資金。根據擔保品類型的不同,證券借貸主要有以下三種結算方式:第一種為券款對付,現金擔保品和借貸證券同時交付;第二種為券券對付,擔保證券和借貸證券同時交付;第三種為無付款交貨,事先提交擔保品,借貸證券的交付隨后進行。
2.歸還清算交付。除了無付款交貨結算方式以外,其余兩種方式與上述初始清算交付的流程相同。對于無付款交貨結算方式,由借券方歸還借貸證券以后,出借方將擔保品返還給借券方。完成歸還清算交付以后,證券借貸交易正式完結。
四、主要電子證券借貸平臺
歐美成熟市場中,證券借貸已高度自動化,電子證券借貸平臺所占據的市場份額日益提升,成為證券借貸市場的發展趨勢。除市場參與者對提升業務效率的需求外,還有諸多因素驅動了電子證券借貸平臺的發展:一是市場參與者越來越多的使用相同的電子交易標準FIX協議 ;二是信息技術的進步促進了電子借貸平臺的功能完善和豐富;三是成熟市場中,有許多交易者采用電子直達市場 的交易方式,因此更傾向于選擇電子借貸平臺。
歐美市場中,主要的第三方電子證券借貸運營平臺包括美國證券借貸平臺(EquiLend)、證券借貸自動報價系統平臺(AQS)、鳳凰證券借貸平臺(SecFinex)、網絡證券借貸平臺(eSecLending)和英國電子證券借貸平臺(i-Sec)等。其中,鳳凰證券借貸平臺于2011年被其股東紐約泛歐證券交易所關閉,其余平臺仍在運行中。此外,多家中央證券存管機構也大力發展電子證券借貸平臺,包括美國期權清算公司、美國證券清算公司,歐洲清算銀行、明訊銀行等,與上述第三方電子借貸平臺不同,證券存管機構建立的證券借貸平臺主要為了防備證券交收失敗。
下文以美國證券借貸平臺(EquiLend)、證券借貸自動報價系統平臺(AQS)為實例,對電子證券借貸平臺的運營機制進行說明。
(一)美國證券借貸平臺(EquiLend)
美國證券借貸平臺成立于2001年,自2002年開始上線運行,由巴克萊、瑞信、高盛、摩根大通等全球性金融機構在美國設立,在英國和中國香港分別設立分支機構和辦事處,為其客戶提供更為便利的證券借貸服務。目前,該平臺上每日進行的證券借貸交易大概有28,000筆左右,日均交易額約為213億美元。
美國證券借貸平臺提供一個全球化的、開放式的系統,可通過不同協議標準進行交易。證券出借方和借券方可以通過平臺與對方達成交易,無需點對點的聯系,交易后各項服務處理也可實現自動化。美國證券借貸平臺包括七個模塊:自動匹配交易模塊(Auto Borrow)、在線自動匹配交易模塊(Auto Borrow Express)、最優化多方匹配交易模塊(Trade Optimization)、實時信息交互模塊(Availability)、證券組合交易模塊(Trade T20/T20 Basket)、競價交易模塊(Auction Port)。各個模塊的功能如下:
1.自動匹配交易模塊和在線自動匹配模塊。通過這兩個模塊進行證券借貸交易,借貸雙方無需面對面協商,即可對借貸交易的細節,包括費率、幣種、結算指令等進行協商。借券方可通過平臺提交申報,出借方對借入申報進行回應,全部、部分滿足或者拒絕借入的申報。借券方可以選擇將借入申報發送給其所指定的一個或多個出借方,也可以指定賬戶進行交易。平臺通過活動監視器或電子郵件的方式提醒交易員最新的申報信息。兩者的區別在于:自動匹配交易模塊平臺適用于已實現登記和記錄系統自動化的公司,匹配成交后,交易確認信息自動發送給借貸雙方的登記和記錄自動化系統;在線自動匹配交易模塊是基于瀏覽器的平臺,便于交易量較低的使用者進行借貸交易,匹配成交后,交易確認信息可以微軟電子表格文件(xls)形式下載,也可以通過文件傳輸協議(ftp)形式交互。
2.最優化多方匹配交易模塊。該模塊通過一個最佳匹配算法,對多個參與方的一攬子可供出借股票信息、借入股票需求進行匹配成交,以最大化成交額為目標。其中,股票換股票(Equity for Equity)算法以最大化所有借貸參與者之間的股票借貸交易額為目標,算法中交易員可以對每個其他交易對手方設置一個信用額度上限,保證所有交易對手方的借貸總額控制在信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股票換資金(Equity for Cash)的算法則保證有資金出借需求的客戶也能參與進來,資金提供方提供可供出借的資金情況、返傭利率等信息,與其他證券出借方的證券庫存、費率要求匹配,匹配成功后完成借貸交易。該模塊的最大特點在于交易并非基于雙邊協議,而是與共同的對手方達成交易,即借貸雙方可一對多或多對多進行交易。需要指出的是,該算法并非實時交易,每日會進行數次匹配成交,每次匹配過程大約持續幾分鐘。交易員設置交易對手方的信用額度上限,并檢查成交結果。
3.實時信息交互模塊。該模塊供出借方和借券方對證券供需信息進行實時交互。對于出借方而言,可以選擇將可供出借的證券信息向指定的交易對手方或整個平臺的客戶進行發布。出借方通過文件傳輸協議或微軟電子表格文件形式將可供出借證券信息上傳至平臺。對于借券方而言,能夠根據需要借入的證券品種,在全市場或者選定的交易對手方范圍內,對所需證券進行搜尋。借券方可以通過發送至其自營交易系統的信息或者瀏覽器來瀏覽可供出借的證券信息。借券方往往根據接收到的可供出借信息和自己的實際借入需求,來確定在自動匹配交易平臺上借入申報的種類和數量。
4.證券組合交易模塊。該模塊是進行證券組合借貸的前端交易系統。證券組合交易主系統(T20)中,交易員使用一個單獨的窗口來瀏覽可出借證券庫存或借入申報,并進行一對一的信息溝通,證券申報可被申報方修改或暫停、可被其他交易員接受或拒絕。在借貸發生的同時,相應信息被記入公司的登記和記錄系統。證券組合交易子系統(T2O Basket)是一個基于瀏覽器的交易系統,主要用于證券組合的借貸交易。交易員可通過瀏覽器上傳證券組合的出借或借入申報,申報信息包括限價或市價、保證金要求和返傭利率等。其他交易員可以針對這個證券組合或其中的部分證券,對數量,費率、幣種和日期等進行協商。一旦雙方協議達成,交易得到確認,便會進行相應的資券劃付,并更新登記和記錄系統中的信息。
5.競價交易模塊。該模塊提供證券組合借貸的競價拍賣服務。出借方可以在平臺上公布證券組合信息,邀請其選定的借券方參與競價。受邀的借券方不局限于美國證券借貸平臺(Equilend)的客戶。出借方也可定制證券出借競價拍賣的具體條款,包括競價拍賣的起始時間,是否對于證券組合按照市場或地區劃分來分別拍賣,設定擔保品要求,限定所允許的付款類型等。競價拍賣包括兩種方式:開放式中競買人可以看到其他競買人的報價;封閉式中競買人無法看到其他競買人的報價。在競價拍賣期間,競買人可以修改、撤回申報。在競價拍賣結束后,由出借方根據競買情況,宣布最終中標結果。
(二)美國證券借貸自動報價系統平臺(AQS)
美國證券借貸自動報價系統平臺,是全球最大的中央對手方證券借貸平臺之一。在自動報價系統平臺上進行借貸的證券包括股票、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美國存托憑證產品等,品種超過5000多只。在自動報價系統平臺上進行證券借貸的交易時間為美國東部時間上午6:45到下午2:45,但大部分交易集中于上午9:00到11:00之間發生。
自動報價系統借貸平臺上的交易包括兩種交易方式:一種是連續競價交易方式,市場需求決定最終的交易價格。出借方和借券方匿名地參加交易,提交限價申報或市價申報指令,可以進行批量的借貸申報、證券歸還和提前召回。另一種是議價交易方式,由雙邊或者“一對多”協商進行,既可以選擇匿名的方式,也可以向交易對手方公開自己的信息,比較適合固定期限的大宗證券借貸交易。
自動報價系統借貸平臺將借貸匹配交易、清算和結算等環節一體化自動處理,較好地規避了兌付、結算風險。通過自動報價主系統(AQS)和自動報價子系統(AQS Direct)進行前端交易匹配;之后轉向中臺自動處理每日事件,包括盯市、估值、公司行為處理、提前召回、證券歸還以及重新協商費率等,并每日自動更新所有頭寸狀態。
自動報價系統平臺通過美國期權清算公司提供的中央對手方清算服務來為借貸交易進行清算。自動報價主系統模塊與自動報價子系統模塊的區別在于:前者允許美國期權清算公司的所有會員在其平臺上交易;后者僅給美國期權清算公司的清算會員提供服務,旨在為大額交易提供一個單獨的平臺。完成清算后,自動報價系統將已匹配的交易轉發給美國證券存管信托公司,通過證券存管信托公司進行券款對付方式的結算。證券存管信托公司首先驗證借貸雙方賬戶內是否有足額資金、證券,然后進行相應資券的劃付,完成之后,將確認信息依次發送給清算公司、自動報價系統平臺,最后從自動報價系統平臺上生成交易執行報告并發送給借貸雙方。
五、歐美證券借貸市場對我國證券借貸業務發展的啟示
從歐美證券借貸市場的發展來看,推廣集中化大型證券借貸平臺、整合證券借貸前臺和后臺系統、集中管理擔保品并控制擔保品的再投資風險,是參與歐美證券借貸市場的專業人士的共識,也是金融危機后成熟市場自發演化的結果。在我國,轉融券業務剛剛起步,如何發揮后發優勢,健全證券借貸制度,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構建高效、集中的電子化證券借貸平臺,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
首先,由專業金融機構建立集中的電子化證券借貸平臺勢在必行。集中的電子化證券借貸平臺符合全球證券借貸發展的趨勢,具有明顯優勢:一是可向市場集中提供證券借貸的需求和供給信息,降低市場參與者的信息搜尋成本,提高證券借貸交易的成交概率;二是功能較完備,可同時覆蓋前臺至后臺的一系列業務環節,減少證券借貸業務的交易環節,提高證券借貸業務的運營效率;三是可充當借貸雙方的交易對手方,為借貸雙方的信用風險提供擔保,起到增信作用;四是可向監管機構披露出借證券用于賣空的信息,為實施及時有效的賣空監管政策或措施提供支持。
其次,通過證券借貸平臺提供第三方擔保品管理服務是發展趨勢。在歐美,為證券借貸業務提供第三方擔保品管理的機構有兩類:一類是大型電子證券借貸平臺的管理者;一類是專業的第三方擔保品管理機構和部分托管銀行。這兩類機構管理證券借貸的擔保品,具有明顯優勢:一是擔保品的集中調配可填補證券借貸交易中提前贖回的證券空缺,有利于協調出借方和借券方的證券借貸期限不一致的現象,提高交易匹配效率;二是獨立的第三方專業機構對擔保品進行實時盯市,有利于監控證券借貸交易完成后的市場風險,為投資者的資產安全提供保障;三是可發揮擔保品集中管理的規模效應,提高擔保品再運用的效率,降低市場參與者的資本占用。
再次,完備的證券借貸制度體系和風險控制機制是建立證券借貸平臺的前提條件。證券借貸業務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如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和托管結算風險等。從境外成熟市場的經驗來看,監管方、中介機構和市場參與者經過實踐,已構建了一套較為完備的證券借貸風險管理框架,對證券借貸市場的平穩運行和系統風險的防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就監管層面而言,監管機構除在市場準入管理、系統風險防范、法律法規建設、會計稅收制度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建立了相應的法規制度外,還會在必要時對借貸交易規模做出限制,不僅可通過調整初始保證金比例來調控證券借貸規模,還可防范市場中惡意操縱行為的蔓延。此外,中介機構與市場參與者若能夠有效識別、充分理解證券借貸交易中的風險,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便可以消除證券借貸交易中的潛在風險。
最后,對沖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為證券借貸業務的發展注入活力。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沖基金等以追求絕對收益為目標的機構投資者迅速崛起,他們通過證券借貸業務借入證券后賣空,實現套利或對沖的目的,促成了證券借貸業務的蓬勃發展。歐美證券借貸市場的繁榮與對沖基金參與有著密切關系,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對沖基金是證券借貸的主要借券人。對沖基金買入和賣出兩類相互關聯的證券,通過尋找關聯證券價格的差異實現套利,因此證券借貸是對沖基金實施套利策略的前提條件。二是很多證券標的不存在期貨或期權品種,相應的賣空需求只能通過證券借貸完成。特別是隨著投資策略的日益多樣化和復雜化,期貨或期權等金融工具已無法滿足很多組合賣空的需求。三是對沖基金的基金經理很多是高頻交易者,其證券頭寸的流轉產生了大量的證券借貸需求,并為證券借貸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因此,在推動我國證券借貸市場發展的同時,應發展壯大我國機構投資者的整體規模,并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機構投資者結構,鼓勵和引導以對沖基金為代表的主動性投資機構的發展,為證券借貸市場和資本市場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