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2年6月20日晚間,美國做空機構香櫞發布研究報告,稱在香港上市的中資公司恒大地產已資不抵債,當日恒大股價應聲下跌11.36%。恒大地產及其主要機構投資者通過召開電話會議、拜訪供應商、發布澄清報告等方式奮起反擊,恒大股價在24小時內趨于穩定。這一做空事件在內地和香港資本市場產生了較大影響,香櫞的做空手法引發關注,有關美國金融機構“做空中國”的議論也再次出現。事實上,早在2010年下半年,在美上市的中資概念股就集體遭遇了渾水、香櫞等機構的大規模做空,并形成了一股做空中資概念股的風潮。恒大事件可以說是此次做空風潮的后續發展,也是香櫞做空模式的延續,并非孤立的事件,而做空事件頻發以致形成風潮有其復雜的背景因素。在我國融資融券業務轉入常規和轉融通業務試點即將推出的背景下,證券金融公司聯合興業證券公司,對此次做空風潮進行了系統回顧和研究,以期全面認識做空風潮產生發展的過程及原因,總結經驗教訓,為我國資本市場健康合理的做空行為培育良好的市場和監管環境,防止惡意做空行為對市場造成重大負面影響。
在美上市中資概念股做空風潮的分析與啟示
2010年下半年以來,以嘉漢林業為代表的一批在美國上市的中資概念股,不同程度地遭到渾水、香櫞等第三方機構的質疑與做空,形成了中資概念股的做空風潮。這期間,約60家中資概念上市公司受到質疑或做空,中資概念股股價整體出現下跌,不少公司被停牌,或被摘牌轉入粉單市場。為綜合評估這次大規模做空與揭黑相結合的典型事件,我們對此次做空風潮的做空對象、階段、手法、原因等進行了跟蹤研究。
一、反向收購上市的中資概念股成為做空的主要對象
境內注冊的中國公司、以及在境外注冊但以境內資產或營收為其主體的中資公司,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在美國實現直接或間接上市,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被稱為中資概念股。中資概念企業赴美上市主要有四種方式:反向收購(RTO)、首次公開募股(IPO)、自主發行(DPO)和美國存托憑證(ADR)。其中,反向收購是中資概念企業登陸美國證券市場的主要渠道。
所謂反向收購,是指非上市公司股東通過收購一家殼公司(上市公司)的股份控制該公司,再由該公司反向收購非上市公司的資產和業務,使之成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原非上市公司的股東一般可以獲得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控股權,從而達到間接上市的目的。反向收購上市可以避開美國上市的限制以及申請、注冊、招股、上市等復雜的手續,具有程序簡單、成本較低、方便快捷的特點。反向收購上市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給部分境內企業造假上市提供了機會,也為第三方機構做空埋下了伏筆。
據統計,2000年至2011年,所有反向收購上市并成功轉板的中資概念企業共有117家,其中59家企業遭受過質疑,31家被摘牌,8家私有化,20家留在主板,遭質疑后的中資概念上市公司退市率達66.1%。由此可見,以反向收購方式上市的中資概念公司問題較多,事實上也成為第三方研究機構的主要做空目標。
二、中資概念股做空潮演變的三個階段
中資概念股做空潮經歷了零星試探、集中爆發、逐步退潮三個階段。
(一)零星試探階段(2010年6月-2011年2月)
從2010年6月開始,以渾水和香櫞為代表的做空機構以財務問題為突破口,開始對部分中資概念股進行試探性攻擊。據不完全統計,這段時期遭到做空攻擊的中資概念股有15只左右,約占全部做空事件數量的25%,主要由做空機構渾水和香掾完成。
該階段的做空事件主要包括三方面特征:
一是做空的中資上市企業普遍存在造假問題。做空機構對企業的造假行為能夠掌握比較確鑿的證據,因此做空成功率較高。如綠諾科技存在虛增銷售收入1.8億美元,偽造至少5家客戶的虛假合同等問題,被渾水做空;雙金生物存在利息收入的銀行證明造假等問題,被香櫞做空。
二是做空事件的市場影響初步顯現。盡管這一階段做空中資概念股事件零星發生,比較分散,但已經開始引起監管部門的警覺。如綠諾科技被做空退市后承認造假,美國證監會便有針對性地采取了整頓反向收購借殼上市公司的行動。
三是被做空上市公司應對不力。遭到做空的上市公司普遍反應遲緩,或根本無力采取應對措施,如綠諾科技和雙金生物等公司均以股價暴跌和退市收場。除自身確實存在一定程度造假外,不熟悉美國以信息披露為原則的監管模式,缺少應對類似事件的應急管理經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集中爆發階段(2011年3月-2011年11月)
2011年3月后,中資概念股遭到做空的市場影響開始發酵,阿爾弗雷德利透(Alfred Little)、格勞科斯(Glaucus)等更多機構加入到做空大軍中,做空中資概念股的頻率和數量都迅速增加。據不完全統計,約35家中資概念股在此階段被不同程度地質疑和做空,占全部做空事件數量的60%左右。
該階段做空事件主要包括五方面特征:
一是做空事件呈規模化和集中化。與前一階段相比,一方面做空對象的市值規模明顯變大,如被渾水公司做空的嘉漢林業市值最高時達到60億美元,被香櫞做空的東南融通市值也超過10億美元。另一方面做空事件明顯增多,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3-5月短短三個多月里,就有艾瑞泰克、盛大科技、盛世巨龍等18家中資上市公司因財務造假遭到做空機構做空。
二是做空事件引發對中資概念股的全面質疑和拋售。市場開始談“中”色變,美國盈透證券于2011年6月禁止客戶融資買入132家中資上市公司股票。據不完全統計,3月下旬至6月下旬,美國道瓊斯指數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漲幅均在4%以上,而在約250家中資概念股中,超過180家公司股價下跌,其中約100家跌幅超過30%。
三是做空對象擴展至IPO企業。之前遭到做空的中資企業多為反向收購上市的企業,在中資概念股全面受到質疑的情況下,以東南融通和嘉漢林業為代表的IPO上市企業也被獵殺。據統計,受做空潮株連,2011年6月至少有13家IPO上市的中資公司股價跌破發行價。
四是做空事件開始向中國香港和內地蔓延。2011年6月,在港上市的綠森集團、雨潤食品等股票,均因渾水的質疑而引發股價大幅波動。7月份,美國評級機構穆迪公司宣布,61家非金融中資概念股票可能存在投資風險,其中近7成公司在香港上市,H股當日大跌3.72%。隨后,惠譽公司宣布在對35家中資上市公司評級時,上市公司如“使用中國會計準則”或“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均作為減分指標使用,中資上市公司股價又一次全線下跌。
五是中資企業紛紛暫緩北美上市步伐。受北美做空事件影響,2011年7月21日,迅雷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推遲在美上市計劃,并于10月向美國證監會遞交了撤銷上市計劃的申請。同時,盛大文學也在7月21日推遲了上市路演計劃,土豆網、58同城、趕集網等企業也暫緩北美上市計劃。
(三)逐步退潮階段(2011年11月至今)
2011年11月以后,中資概念股做空潮的陰霾漸漸散去。一方面,眾多中資概念股股價大跌,從2011年5月底至10月底,跟蹤82家中資概念股的彭博中國反向并購指數大跌31%,退市的中資上市公司達數十家,做空目標的鎖定越來越難。另一方面,美股自2011年10月開始持續上漲,道瓊斯指數漲幅超過15%,做空的市場氛圍日漸消失。盡管如此,仍有10家左右的中資上市公司在此階段遭到做空,約占全部做空事件數量的15%左右。
該階段做空事件主要包括四方面特征:
一是在美上市中資公司大量私有化或面臨退市威脅。一方面,中資公司股價受做空事件影響出現下跌,交易量持續低迷。據統計,僅2012年1-2月,就有盛大網絡、經緯國際等至少8家公司通過私有化計劃。另一方面,包括晶澳太陽能、韓華新能源等在內的43家中資概念股股價跌破1美元。根據美國股市的要求,公司股價長期處于1美元之下、無法滿足信息披露、財務遭質疑等現象的企業將被迫退市。
二是做空對象紛紛展開有力回擊。由于“問題股”前期大多已被做空,做空機構此階段關注的多為一些“績優股”。面對做空,被做空公司大多采取了有力回擊,市場上逐漸出現質疑做空機構“炒作”的聲音。如香櫞2011年11月初質疑奇虎360夸大公司業務,致其股價當日下跌11.23%,但奇虎360快速反擊,股價恢復至原有水平。又如渾水質疑分眾傳媒夸大其液晶廣告屏數量和高溢價收購等問題,致其股價當日暴跌40%,分眾傳媒積極迅速回應,股價重新上漲超過50%。
三是做空機構逐漸失去市場信譽。在做空對象變少、回擊力度加大的前提下,做空行為往往以失利告終,引發市場對其專業性的質疑。如渾水做空分眾傳媒和展訊通信均告失敗后,加拿大皇家銀行和美國鄧迪證券均暫停運用渾水報告進行投資決策。又如香櫞做空恒大失敗后,高盛質疑香椽缺乏會計準則和地產行業運作的專業知識,香櫞也被迫承認自己并不具有信息優勢。
四是做空“戰場”轉向香港。2012年初,渾水和香櫞紛紛表示,考慮買入北美上市的部分中資概念股,這意味著北美市場做空潮暫告一段落。做空機構開始轉向做空在港上市的中資概念股。2012年3月,旭光高新材料和首鋼資源遭到渾水做空,造成股價波動。4月上旬,至少20家公司宣布推遲提交業績報告,80%的中資公司股價在近40天內出現下跌。6月下旬,香櫞發布報告稱恒大地產已資不抵債,并用欺詐手法掩飾資金面的緊張,恒大股價當日應聲下跌11.36%。據Data Explorers公司統計,在近1年的時間里,在港上市中資股的賣空份額占股票總流通份額的比重平均從1.3%上升至1.6%,而在美上市中資股則從2.8%降至1.8%。
做空風潮接近尾聲的重要標志,是不少中資企業重啟北美IPO計劃。目前已有至少20家中國企業正排隊等待海外上市,如神州租車、易傳媒、唯品會、盛大文學、拉手網、窩窩團等,相繼重啟或啟動赴美IPO計劃。
三、做空機構的特點及其做空流程分析
參與做空潮的主要做空機構包括:渾水(muddy waters)公司、香櫞(citron)公司、GEO投資公司、OLP全球、阿爾弗雷德利透(Alfred Little)和格勞科斯(Glaucus)等。除GEO 投資公司是投資機構外,其余大多是獨立的研究機構。這些做空機構的共同特點主要包括:一是運作較為機密。公眾很難獲取這些機構的運營信息,如注冊地、注冊資本、工作人員等,部分機構甚至連負責人都無法知曉,如阿爾弗雷德利透公司等。二是熟悉中國企業的運作方式。部分機構的負責人有在中國工作的經驗,擁有或能組織國內的雇傭人員(所謂“眼線”),通過實地調研的方式調查做空對象。三是與對沖基金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各種媒體的采訪和調查資料來看,這些機構在公布做空報告前,往往會提前將研究報告發送給部分對沖基金。
從這些特點來看,渾水等機構在做空事件中并非單獨作戰,而是與媒體、代理調查機構、對沖基金等其他機構相配合,無形中構建了一條做空中資概念股的產業鏈。這些機構做空中資概念股的流程基本可以分為四步(如圖1所示):
圖1 做空機構做空流程圖
第一步,初步鎖定做空目標。做空機構一般通過媒體、調研機構等提供的線索,結合市場公開資料,尋找上市公司經營情況中的異常狀況,如頻繁更換審計機構、不分紅、融資頻繁等,從而初步鎖定目標。例如,2010年8月,《巴倫周刊》刊登了一篇質疑在美借殼上市中資公司的文章,里面提到綠諾科技連續更換了三個審計師和四個首席財務師。渾水根據這一線索最終發現了綠諾科技的財務造假問題。
第二步,對做空目標展開調查,建立空頭頭寸。做空機構直接或通過代理調查機構對做空目標進行調查,主要通過深入研究財務報表等公開資料、比對中美兩地報表信息、從信用管理公司等機構購買信用資料、企業實地調研等手段,確認企業商業模式、業務運營情況、財務狀況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例如,渾水專門組織了十人專業團隊對嘉漢林業展開實地調研,并聘請了四家律師事務所作為顧問。
同時,做空機構在確認企業問題后,往往直接或通過有關聯的對沖基金預先建立空頭頭寸,手段主要有三種:一是通過證券借貸市場借入目標企業股份并賣出,待股價下跌時買入股份歸還后獲利;二是買入目標企業的看跌期權,待股價下跌、期權價格上漲時賣出期權獲利;三是賣空目標企業的股票期貨,待股價下跌時了結期貨頭寸獲利。
第三步,形成做空報告并發布,造勢打壓股價。做空機構會根據調查的結果撰寫詳細的研究報告,全面披露和渲染企業的負面信息,并給出極低的目標股價。例如,渾水針對綠諾科技發布了長達30頁的研究報告,提出6大質疑,將其評級為“強力賣出”,目標價2.45美元。這個價格只相當于綠諾科技當日股價的六分之一。
這些報告通常會發布在做空機構的官方網站(如渾水)、或博客(如阿爾弗雷德利透)上,然后通過部分網站、媒體進行炒作造勢,吸引更多媒體跟蹤報道、擴大影響。已建立空頭頭寸的對沖基金輔助打壓股價,吸引那些受到做空報告影響的投資者跟進拋售,形成連鎖反應。
第四步,股價下跌,了結空頭頭寸獲利。做空機構和有關的對沖基金在目標企業股價下跌后,了結空頭頭寸,獲取巨額利潤。以香櫞通過買入看跌期權做空泰富電氣為例,2011年6月18日泰富電氣的看跌期權價格為0.05美元,19日香櫞發布第四份做空泰富電氣的報告,使其股價從14.3美元暴跌至收盤時的7美元,其看跌期權價格飆升至3.5美元,因此香櫞僅在看跌期權上就獲得了至少70倍的利潤。
與之相對的是,被做空企業的股票持有者損失慘重。中小投資者在股價的大幅下跌中虧損嚴重自不必說,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大出風頭的美國對沖基金巨頭鮑爾森,在嘉漢林業被做空后也黯然退出投資,損失超過5億美元。正因如此,渾水等機構的做空行為盡管不違反美國法律,但仍為大多數投資者所不齒,以致經常收到匿名的威脅郵件和死亡電話。
四、中資概念股遭遇做空潮的原因剖析
此次做空潮事件受到國內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道,對于做空潮發生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中資企業財務造假,有人認為是美國借故打壓中國,即所謂“陰謀論”。我們認為,此次做空潮事件是各種復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第一,中資概念企業大量在美上市是發生做空潮的重要背景因素。自華晨汽車1992年首次登陸美國股市以來,伴隨逐步升溫的“中國概念熱”,中資企業赴美上市高潮不斷。2000年以新浪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掀起第一輪上市高潮,2004年在美IPO企業達到11家,2007年達到30家,2010年達到創歷史新高的42家。截至2010年底,包括反向收購在美國上市的中資概念股超過400家。在風光上市的背后,是日漸褪色的概念光環和不斷暴露的違規問題,2010年美國市場發生的證券訟訴官司共162起,涉及中資公司的占5.5%,2011年達到18%。可以說,大規模集中式的赴美上市和上市公司的潛在隱患,為做空潮事件埋下了伏筆。“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成為做空潮事件的極佳注腳。
二是美國經濟低迷和股市動蕩放大了做空交易的范圍和強度。做空交易是美國證券市場司空見慣的行為,中資概念股做空潮是做空交易范圍和強度增大的結果。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經濟一直處于低迷狀態,2010年6月初,道瓊斯指數再次跌破10000點,對沖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更加青睞做空而非做多交易。中資概念股做空潮發生之前,做空機構在選擇做空對象上并無特別偏好,比如香櫞此前一直在美國市場從事做空活動,2006年至2009年9月做空18家美國上市公司,其中12家市值縮水近半,3家停牌。隨著中資概念股光環的褪去和財務問題的不斷爆出,對中資概念股的質疑事件持續發酵,做空機構才逐步將做空矛頭集中到中資概念股身上。
三是關于中國經濟的負面報道擠壓了中資概念股的增長泡沫。次貸危機過后,“中國概念”在美國投行、私募基金、審計機構等的包裝下席卷華爾街,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成為美國資本市場的強心劑。2009年,中資概念股幾乎全線上漲,平均收益130%左右,其中有5家公司的股價累計漲幅超過1000%。在全球經濟增長放慢的情況下,關于中國房地產風險、地方債務平臺等經濟負面因素的報道逐漸增加,市場對中資概念股也從追捧轉為擔憂,市盈率居高不下的中資概念股從而吸引了大批做空機構的目光。
四是財務造假誘發了做空風潮并形成連鎖反應。部分中資概念企業的財務造假手段花樣迭出,主要包括:(1)通過虛增存款、固定資產項造假等手段進行資產造假,如中國生物虛增店鋪數量等。(2)通過虛增銷售收入、虛增盈利能力等手段進行經營業績造假,如綠諾科技虛增1.8億美元銷售收入等。(3)進行利潤造假,如東南融通利用人力成本外包的方式,使毛利率超出競爭對手至少20個百分點等。賬務造假丑聞,引發了北美投資者對中資概念公司財務問題的擔憂,突出表現為部分證券公司開始禁止客戶融資買進部分中資公司股票,其中包括新浪、當當網、搜狐等知名企業,更多做空機構開始關注中資概念公司,展開集中做空行動,從而引發連鎖反應,使大部分中資概念股遭到做空并暴跌。
五、美國賣空監管對中資概念股做空潮的影響
美國《證券交易法》第9條(a)款(4)項規定,禁止在證券交易中以誘導他人買賣為目的做出虛假或誤導性陳述。盡管做空機構的做空行為并不違反美國證監會的法律法規,但一旦這些機構發布的報告被證實包含虛假信息,就涉嫌利用虛假信息操縱市場,將會受到美國法律制裁。
對于與做空機構聯合行動的對沖基金而言,如果明知報告內容虛假,卻仍然配合做空的話,那么其行為違反了美國《商品交易法》第6條(c)款(1)項,即漠視相關信息屬于虛假、誤導性、不準確的報告,仍然進行賣空行為,實質性地影響股價,涉嫌非法操縱市場。
上述兩條規定,起到了減少惡意賣空行為,維護賣空市場秩序的作用。自2007年以來,為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美國通過賣空價格限制、限制裸賣空、加強賣空信息披露等手段,強化了對賣空行為的監管。此次中資概念股做空潮,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這些改革措施的成效,同時也暴露出改革的不足。
第一,賣空提價規則減緩了股價下跌的步伐。2010年2月,美國證監會推出賣空限制條款201,規定當單只股票在單個交易日內下跌10%或更多時,賣空價必須高于當時全國最優買方報價時才允許賣空。該規定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賣空可能帶來的股價暴跌。例如,2011年5月5日,人人網上市次日跌幅達到15%,觸發了上述賣空提價規則,做空行為得到有效緩解,收盤時人人網股價僅下跌7%。
第二,禁止裸賣空減少被做空股票的價格波動性。2009年7月29日,美國證監會通過204T規則,永久性禁止裸賣空。美國證監會強調,證券未交付有可能削弱投資信心,導致恐慌性拋售,對發行人產生無根據的名譽上的損害。賣空者可能利用有關發行人穩定性等謠言操縱股價,并通過裸賣空增加收益。因此,這一規定有利于市場的穩定,減少了被做空股票的價格波動性。
第三,賣空信息披露不足可能加劇了做空行為的影響。目前,美國證監會聯合自律組織每日公布全市場賣空交易總量,延遲一個月披露各上市公司股票的賣空交易信息,每月兩次披露交收失敗信息。這些信息披露措施,無法及時反應個別股票的賣空頭寸,投資者大多時候只能通過價格走勢來判斷賣空規模。在中資概念股股價迅速下跌的過程中,投資者可能高估了做空的力度,進而跟進拋售引發連鎖反應。
六、中資概念股做空潮事件的啟示
中資概念股做空潮,從本質上講是美國資本市場上一次比較典型的賣空與揭黑相結合的事件,屬于成熟市場以市場化手段強化上市公司監管的慣常做法。在我國,融資融券業務從試點轉入常規,標的證券進一步擴大,轉融通業務即將推出,這種以賣空與揭黑相結合的市場化手段,很可能會以某種方式出現在我國證券市場上。通過認真總結此次做空潮的經驗教訓,防止惡意做空行為對市場造成重大負面影響,并為健康合理的做空行為培育良好的市場和監管環境,就顯得尤其必要。
第一,市場各方各司其職使賣空與揭黑得以有效運轉。做空者揭黑并做空,投資者拋售造假者股票,被做空公司積極回應、以法律手段起訴對方,美國證監會對操縱市場保持高壓態勢、強化信息披露和反向收購上市公司的監管,美國法院積極受理做空雙方的訴訟等等。市場各方相互制衡,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惡意做空等極端行為的發生。正因如此,這次中資概念股做空風潮,并沒有對美國股市整體走勢造成重大沖擊,道瓊斯指數2011年9月份以來持續上漲近14%。
由于美國資本市場的交易機制與法律環境相對成熟,法院承擔了美國證監會的部分職責,市場主體的違規成本較高;證券監管部門在做空潮事件中,除完善規則和加強調查外,并未過多介入做空雙方的糾紛中。而在我國,市場發展還不成熟,證券交易類案件還離不開證券監管部門的介入與監管。這就要求我國的證券監管部門要承擔更多的監管職責,有必要從完善做空機制、強化做空信息披露、加大惡意做空的監管和處罰力度等多方面,來維持做空機制的良性運轉。
第二,保護合理做空行為的存在和成長。此次做空潮事件,一方面擠壓了中資概念股前期大幅上漲的泡沫,另一方面披露了眾多的財務造假事件。盡管有不少做空對象被“誤傷”,但只要上市公司及時做出有力回應,其股價基本都恢復甚至超過了原有水平。可見,合理的做空行為,客觀上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更加充分、透明,市場定價更為合理,投資者利益得到了更為有效的保護。事實上,雖然美國的賣空監管措施經歷了復雜的演變,監管程度也時緊時松,但“保護合理的做空行為”卻始終未變。在不成熟的新興市場上,信息不透明和股價波動大的問題更為嚴重,允許做空機構及合理做空行為存在,有助于促進上市公司分類監管體制的完善,推動證券市場健康發展。
第三,加強對第三方研究或調查機構的監管,嚴懲利用虛假信息進行惡意做空的行為。美國證監會對投資顧問業的準入具有嚴格的監管,向投資者提供投資建議的顧問機構,必須在證監會或州政府的證券監管機構注冊。像渾水這樣的機構,打著第三方研究機構的旗號,并未履行注冊手續,在研究報告中聲稱只提供研究結論,不對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負責,事實上是游離于證監會監管之外的。但在其依據“捕風捉影”的消息發表報告、注冊地選擇香港以及與對沖基金聯合做空的問題披露以后,市場對其操縱市場、規避監管和利益沖突的質疑不絕于耳,嘉漢林業等多家上市公司紛紛起訴,市場上甚至出現了其遭到證監會調查的傳聞。可見,對于像渾水這樣的第三方研究機構,美國的賣空監管也是有漏洞的。
我國推出轉融通業務以后,融券行為的廣度和深度都將大大增加。前幾年,我國出現了浦少平、劉姝威、夏草等著名上市公司揭黑者;近兩年又出現了央視3.15晚會式的“揭黑”方式,雙匯事件發生時,就有一位投資者融券賣空5.5萬股雙匯股票。一旦這些揭黑方式與融券賣空相結合,渾水式的做空手法就會事實上成形。因此,有必要加強和完善目前對證券公司、投資咨詢機構發表研究報告的監管措施,密切注意監管視野以外的揭黑行為是否與做空相結合,強化對這些外部機構獨立研究和調查行為的監管,防止其利用虛假信息做空或操縱市場,并加大違規的懲處力度。同時,鼓勵遭惡意做空的上市公司向做空機構提起訴訟和賠償,進而維護被惡意做空企業的合法權益。
第四,強化上市公司基本面和做空行為的信息披露。從此次做空潮事件可以看出,做空的負面影響主要在于,一方面造成股價暴跌,投資者利益受損;另一方面做空機構行事神秘且獲得巨額利益,受到其他投資者的質疑。同時,美國對股票賣空信息的掌握和披露均存在不足,難以對大規模做空行為進行預防和快速反應,客觀上放大了做空的負面影響。因此,既要強化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管,使股價趨于合理,又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賣空信息的集中統計監測和對外披露,使做空行為及時暴露于陽光下,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減弱做空行為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二〇一二年七月三日